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当代教育背景下民间音乐传承的新思路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当代教育的特点 1.1 全民化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国家、社会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1 当代教育的特点

1.1 全民化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国家、社会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强调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尤其是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扩招,加快了教育全民化发展理念的落实与实施。

1.2 现代化教育

教育的现代化是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而来。主要经历了由农业——工业——信息化三个社会现代化教育发展阶段,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设备、互联网、大数据开始走进教育课堂,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现代教育领域,促使人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使得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更加灵活多样,为教育领域的变革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1.3 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是基于互联网发展演变而来,它打破了传统固定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学习人群的教学方式,开始了全民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微课”、“翻转课堂”、“视频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方式开始在教育领域兴起,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兴起开始打破传统地域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现象,促使师生间教育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教育开始打破时空距离的限制,增强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交流。

2 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

2.1 中国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与特性

民间音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下形成的具有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非物质文化载体,也是我国悠久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见证,传承中国民间音乐,能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现代学者研究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范本。另一个方面,有利于丰富我国的音乐发展形式。通过将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与当前现代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相融合催生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能够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还能够丰富我国的音乐发展形式,继承传统优秀的文化民族精神。

在古代信息、交通、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我国民间技艺大多是师徒“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受精力、时间、地域的限制传播人数有限且传播范围较窄,有的地域民众受传统文化观念“传男不传女”的影响,使得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变成了一种家族间单向的技艺传承,面临着极大的传承中断的危险。

2.2 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政府重经济、轻文化使得地方的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得不到重视

长期以来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这种价值观导向下,政府长期以来多是采用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理念来治理当地。致使我国许多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民间音乐形式濒临灭绝。

(2)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对传统民族音乐传承造成一定冲击

全球化发展使得音乐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融合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和影响,传统音乐文化的市场逐渐萎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也是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传承面临的重要难题。

(3)传承人才的缺失

受经济发展、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到城市务工发展,农村留守的多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妇女,城市务工的子女受经济压力的影响多无暇学习老一辈的音乐文化特色,导致这些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由于缺乏有兴趣的发展继承人,致使其面临消失的风险。

(4)传承方式的单一

“师徒制”、“口传心授”、“学唱式”的传承手段都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方式单一、受众面小。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形式的不断发展,民间音乐如果还是保持这种一贯的音乐传授形式,就极易被当前多元音乐文化形式所淹没。

3 当代教育形式下民间音乐传承的多元化思路

3.1 中国民间音乐的“活态传承”

“活态传承”强调在民族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中进行文化传承,而不只是单单的进行博物馆似的管理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能使学习者最大化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创造的始末过程,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0/0819/408.html

上一篇:从格式塔“完型”心理学看周代乐舞教育——对
下一篇: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