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初中阶段需要接触化学这项新的学习内容,考虑到化学知识本身就是融理论、实验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其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情况,更要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正视当前课堂存在的问题,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新的互动课堂,让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让学生积累更多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让他们在以互动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稳步提高自身实践思维与能力。
一、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困境及互动教学价值
(一)核心目标不明确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括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验操作,学生除围绕教材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在实验中验证知识,以此实现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但是,当前大多数初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化学知识时,均比较注重理论课教学,忽略了甚至是完全不关心实验活动的组织,未明确综合教学目标。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片面的、是停留在表层的,其思维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均会受到限制。
(二)教师素质不均衡
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水平和与学生的交流上。就专业水平来说,这既与他们在未步入教育行业之前接受的专业教育有关,又与他们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有关,一些教师在步入教育行业之后,未紧跟教育改革形势的变化转变自身思想和教学模式,只是单一地按照自身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积累的经验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1]。再者,一些教师并不具备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的能力,他们不够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导致学生不愿在课堂内外与教师就自己的学习困惑展开讨论,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积极性不足
由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生经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不知道要重点学什么等无所适从的问题,这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陷入沉闷状态。再者,一些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刻板,他们机械性地将理论知识、实验结论灌输给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阻碍了他们的思考,使学生无法灵活地应用所学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学生难以在学习活动中感到快乐并形成自信,他们极易陷入消极学习情绪,教学失效问题由此出现。此时,如果可以构建互动课堂,教师就能够逐渐退出主导者角色,学生慢慢在互动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他们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可以在互动中主动对知识展开学习、对问题展开分析,学习效率与质量自然会得到提高。再者,在以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不仅可以在互动中对化学知识展开讨论,还可以交流其他生活问题,教师可以从各方各面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这样一来,学生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他们也更愿意与教师一起讨论生活和学习问题,其互动积极性与能力日渐提高,综合素质自然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通过和谐关系中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真实想法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能够在这一良性互动中得到提高。
二、构建化学互动课堂的策略
(一)确立培养目标,全面进行互动
目标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向,更是学生的学习方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指导,其才能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一定要从学科特征出发,明确教学目标,在讲授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上进行全面且充分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化学知识和反应原理,使他们对相关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将互动与教学的价值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来,最终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2]。
(二)教师增强素质,多元引导互动
教师的素质严重影响着他们对教学方法、互动手段的选择和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师要想在化学学习方面为初中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就必须提高自身教学素质,进而在获得良好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多元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1.以生活情境为载体。生活化教学是近些年新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应在授课时构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对初中生来说,进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当中,他们不仅可以对知识展开思考,还可以迁移生活经验对相关内容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发展综合素养大有帮助。因此,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或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对生活现象背后的化学知识展开思考,引导他们探究最贴近生活的化学内容。这样一来,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互动中,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化学对于有序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其学习动力更强,学习效果也会更好[3]。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qikandaodu/2021/0222/594.html
上一篇:岭南中医药文化在广东高校中医养生学课程教学
下一篇:坛经不为说破的当代教育意义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