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优秀毕业生夏令营活动通知陆续发布,为考生可以更方便的了解院校推免工作,抓住成为推免生的机会,中公考研小编整理了“天津大学建筑学国际夏令营暨2021级推免预选拔招募通知”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各大院校2020年优秀毕业生夏令营活动通知汇总
202 0中华营建——天津大学建筑学国际夏令营 暨2021级推免生预选拔招募通知
发展历程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1951年经国家院系调整定名为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985工程”、“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建筑系之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组建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54年成立天津大学建筑系。1997年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1991年首批以优秀级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所授学位受国际承认。2007年,成为国家首批建筑学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建筑学专业被授予国家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天津大学建筑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及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师资队伍中有中科院院士彭一刚、首批国家级教学名 师王其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获得者张颀、张玉坤、孔宇航等。
基于国家级精品课程——古建筑测绘的系统调查,建筑系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挖掘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王其亨教授及其团队先后受邀参加《国家宝藏》、《开讲啦》、《中国经济大讲堂》等央视节目,为中华语境下的当代建筑 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天津大学建筑系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输送了出大批优秀人才,担当行业领军人物。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科学院院士段进,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景梁、张杰、周恺、李兴钢、郭建祥等,以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3人;近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G20峰会主场馆、北京南站、冬奥速滑馆、北京大兴机场等 均为天大建筑毕业生主持或参与设计的项目。
活动简介
2020年全球政治经济与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改变,国家科技创新、文化自信复兴面临新的战略需求——当代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需要重新思考并寻找一条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建筑之路。为更好地挖掘和培养未来立足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军 人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拟于2020年9月3日-9月6日举办“2020中华营建”天津大学建筑学国际夏令营。
此次夏令营面向在各校已经或有望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拟招收50名有志于在天津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的优秀本科生(专业或学术方向均可)。申请者应热爱建筑设计专业且设计课程成绩优秀,所在学校建筑学专业已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夏令营“优秀学员”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将有机会进入由国内外知名学者执教的国际设计工作室及崔恺、周恺、李兴钢领衔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大师研究所进行专业学习。
申请资格
1、来自教育部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研究生院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或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院校 的2021届毕业的应届本科生;
2、 所在学校建筑学专业已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专业评估,且已经或可能取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建筑学专业学生。
3、英语水平良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成绩≥425分)或四级成绩优秀(成绩≥550分)。
申请专业
我院夏令营招收建筑学专业(包括0学术型和0专业型)学生,该专业下设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
申请程序
1、网络报名:北京时间2020年7月13日8:00-7月31日23:00
2、申请需提供以下报名材料:报名材料如下:
(1)附件一《建筑学院2021级夏令营报名简表》
(2)附件二《2021级研究生夏令营申请材料清单》(单独PDF文件)
(3)本人作品集(小于50M的单独PDF文件)
(附件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3、报名方式:
附件和邮件的命名格式为“夏令营-报考专业类型-报考专业方向-姓名-本科学校”,7月31日23:。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718/364.html
上一篇:核心素养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下一篇:当代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