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启蒙和成长都至关重要,所以教师的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伟大的教师,您喜欢这份职业吗?下面小编为大家献上小学优秀教师代表五分钟发言稿五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优秀教师代表五分钟发言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首先祝各位老师节日愉快,身体健康!向对关心、支持我们教育事业的镇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各界,以及给予我个人亲切关怀、无私帮忙、辛勤培养的领导和老师们,表达最诚挚的感激和最衷心的祝福!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能作为教师代表在庆祝大会上发言,表达我们的心声和对未来的憧憬,情绪倍感激动。
沿着近些年的教坛之路走来,我们也曾有年轻气盛的躁动、有浅尝甘霖的欣喜、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从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到把它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一种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其间的过程,苦乐自知。是孩子们清纯的眼眸给了我们力量,是领导关切的话语给了我们鼓励,是同事们的微笑给了我们信心,是家长的信任给了我们支持。让我们勇敢的去战胜一切困难,去领悟教育生命的真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教育,而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的发奋。教师正是这发奋的原动力,教师的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世上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每时每刻不敢有丝毫懈怠,职责重于泰山;世上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期望和梦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虽然充满艰辛,但务必默默奉献;世上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需要用良心和智慧去塑造人的心灵,这就决定了我们首先务必不断地完善自我。从本质上来讲,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持续一份清醒、持续一份沉静、持续一份寂寞、持续一份清高。
瞬息万变的社会、个性多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对教育的明白只能深入而不能停止。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优化知识结构,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洞察潜质;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以发现教育中的新状况、新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学习、潜心研究,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勇于创新,以探究教育的新领域,创造教育的新境界。我们需要汗水,但更需要智慧,这样我们才能追寻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引领学生健康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几年,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的理解潜质越来越强,各种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工作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和体会教育过程的幸福。教师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我们需要大胆地去追求自身的成长,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获得真正好处上的发展。我们需要大胆地去追求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只有教师教得快乐和幸福,学生才有可能学得快乐和幸福。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我想,过去的,此刻的,将来的,所有的教师理应都享受祝福与崇敬。最后,再次衷心祝愿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节日快乐!我们将继续为打造“高素质、有特色”的教育模式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张应镇的教育事业挥洒无悔的激情!我坚信我们张应教育事业的明天,胶州教育事业的明天,中国教育事业的明天会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
小学优秀教师代表五分钟发言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
大家好!
金秋送爽,佳果飘香,在这喜庆祥和的完美时刻,我们共同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能在这样一个个性的日子里,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情绪也个性激动。在那里我用最纯真、最真挚、最热烈的心,祝教职员工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选取教师这一职业,我无怨无悔。记得童年时代,我最敬佩的人是老师,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天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我明白了教好书,是我的天职,育好人,才是我追求的目标!
回想四年前,我刚从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到这片民风淳朴的热土时,我担任了音乐教学工作,虽然没有教具辅助教学,但工作的热情让我充分利用声音这一的最方便的乐器,从最简单的基本音符开始教,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放松心境,陶冶情操,让愉快的歌声环绕在校园上空。其次,每年我还承担了音乐特长生辅导的工作,无论是平时辅导还是带学生外出参加专业考试,我都感受到了沉重的职责感和使命感,使我常常彻夜无眠。日语骂人的话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828/416.html
上一篇:中国温州教玩具网,玩具对孩子的身心影响
下一篇:《当代教学实践指南》读书心得体会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