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手理论测试题
一、填空填(15%)
1、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 。
3、、、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4、学生是教育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5、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五个方面。
6、在课程结构上,小学阶段以___ _为主。新课程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_____、_____、____三级课程管理。
7、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
8、新课程强调多元价值取向,要求在教学中达到
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9、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0、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二、选择题:(30%)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师论
E.理想国
2、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E.康德
3、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 ___ ____。
A.传统思想因素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C.科学文化因素
D.生产力因素
E.社会因素
4、“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________.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5、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__________。
A.凯洛夫
B.赞可夫
C.苏霍林斯基
D.巴班斯基
E.马卡连科
6、教育专著《学记》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E、乐正克
7、“学而时习之”体现了教学的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巩固性
8、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9、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0、“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11.连云港有我国著名的田湾核电站,你认为下列关于核能技术的看法哪些是正确的?
(可多选)( )
A.核能能用来制作原子弹,也可以用于核电站,关键看人们如何使用它
B.核能即便是用于和平事业上也存在一定危险,如核泄漏会严重危害安全C.核能发电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应当大力发展
D.核能的危险性太大,应该禁止
E.不知道
12.某企业有职工15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5火,一般职员90人,现抽取30人进行分层抽样,则各职称人数分别为( )
A.5,10,15 B.3,9,18 C.3,10,17 D.5,9,16
1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
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地区馆的外墙采用篆书来装饰,也
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距今天(11月9日)最近的一个节气是( ) A.秋风B.寒露C.霜降D.立冬
14.以下不是用作物理学单位的科学家名字是( )
A.安培B.居里C.瓦特D.欧姆E.牛顿
15、英语Internet of Things代表( )
A.因特网B.万维网C.物联网D.信息网
16、.教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其中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是( ) A.实用主义教育学B.实验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
17.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是( )
A.皮亚杰B.布鲁纳C.马卡连柯D.巴班斯基
18.在教学中,侧重于对过程管理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相对性评价
19.哪本著作的诞生被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洛克的《教育漫话》C.卢梭的《爱弥尔》D.赫
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0.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
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是美国教育家( )
A.布卢姆B.布鲁纳C.根舍因D.斯金纳
21.倡导发现教学法的是美国教育家( )
A.斯金纳B.杜威C.加涅D.布鲁纳
2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是( )
A.纸笔测试B.行为观察C.情景测验D.档案袋评价
23.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0923/444.html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