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立德树人|浅议“行走活动”对初中生心理建设的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摘 要】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教育对德育的探索一直在不断进行。青少年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这个更大的舞台是一件让德育渗透生活的有利举措。本文对“行

【摘 要】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教育对德育的探索一直在不断进行。青少年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这个更大的舞台是一件让德育渗透生活的有利举措。本文对“行走活动”的缘由、具体实践及作用进行深入探索。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的青春期,对成长的需求更大,“行走活动”通过特殊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行走活动 心理建设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主导部分,德育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但在不同阶段应体现不同的层次和要求。上海的不少学校在分析德育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意趣设计教育内容,开展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诸多探索。我校在结合校情、生情的基础上,与大学、中学、小学通力合作,着力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外面的世界,通过“行走活动”构建德育新思路。

一、“行走活动”的由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大中小学德育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文化多元化使青少年道德判断产生困惑,出现道德信仰危机、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为的失范。因此,学校德育应树立新观念,优化德育内容,改革德育方式。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多在课堂、网络、社会等场所获取知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古至今,行走一直被赋予了极大的内涵,和读书相比有着永远不可替代的价值。所有的教育其本质都源自生活,来自生命自身的经验,都是生活和经验的总结。没有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教育,没有成长。从深层次来说,差异带来惊奇,惊奇带来思考,思考带来成长和深度。

二、“行走活动”的具体实践

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即意识到自己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与别人的相似性。这就是说,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必须思考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做到这样,儿童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即“一种不管在价值体系中是否存在矛盾,都始终忠于自己内心誓言的能力”。而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儿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和个人。假如儿童在这一阶段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角色混乱的儿童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不能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消极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其所形成的社会角色是危险的,无法得到社会承认。对于心理发育处于关键阶段的初中学生,学校德育有责任帮助他们顺利地过渡并发展出较适合自己的身份认同。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尝试开展“行走活动”。在复旦大学的大力协助下,我们与国内外诸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行走足迹遍布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内则走过宁夏西吉、青海门源、山东临沂、江苏镇江、浙江义乌、云南永平等。通过互助交流、文化浸润、走访参观、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学生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在一次次的行走过程中,学生们需要面对文化冲突与融入,面对生活条件差异的心理调适与适应、同伴交往、学习差异、不同区域文化下同龄人人生观差异等诸多问题。由于是浸润式行走,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感受种种新奇与不适应,在此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心理震荡与重建”。以往在上海的生活感受此时变成“生活中的一种方式而已”,而真正的生活是多元的,甚至是截然不同、匪夷所思的。这样的心理震荡与重建是有积极意义的,它可以让中学生的视野开阔并学会理解与包容,体会生命的真正色彩。而在此过程中,德育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发生了。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5/476.html

上一篇:【特别关注】中国教育报:德润根基 智享人生 -
下一篇:幼儿园应如何开展幼小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