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美术研究:浅谈潜意识对中国当代绘画创作的意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关键词:绘画;多元化;绘画创作 一、关于潜意识绘画创作 当代绘画心理学是美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它主要探索人们在从事绘画创作中的客观心理规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

关键词:绘画;多元化;绘画创作

一、关于潜意识绘画创作

当代绘画心理学是美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学科,它主要探索人们在从事绘画创作中的客观心理规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较深层并且最难把握的那部分,通常比较难以被我们的大脑所意识到。在绘画创作中潜意识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它支配着整个绘画创作行为的发生,并且引导着人们走向自我真实的内心世界。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理论,精神分析学术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思维、冲动、欲望、情感等,这些都属于人类潜意识活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层次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在平常心理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能够被自我觉察到的,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意识”。而有一些本能性的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在自我没意识到的潜在情况下发生,这些由于不符合道德、伦理和自我价值批判,以至于无法进入个人意识层面被自我所察觉,那么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个体察觉的心理活动通常被称为“潜意识”。潜意识是界于意识和潜意识的中间层,潜意识要到达意识必须要经过它,它就像是一道连接潜意识和意识的大门,在这里潜意识信息的通过都要经过它的检查。在我们完整的人格结构中这三个领域是互相渗透的,在互相作用的不断变化之中,相互又形成了一个和谐又平衡的动态人格结构。


当然还有之后还有很多的心理学家在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突破和完善,另一位研究心理分析的学者荣格在他的关于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上对潜意识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弗洛姆又提出了社会潜意识等。

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对每个人及各种学科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并且对艺术的影响最为突出潜意识绘画。潜意识绘画是将潜意识中的内容有意识的应用到绘画创作。以潜意识为创作主导的绘画不等同于其他的绘画风格形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超现实主义绘画、抽象画和中国当代绘画就是潜意识为创作主导的绘画比较有代表性的诠释。以潜意识为创作主导的绘画基本特征是以探索自我潜意识为价值取向,有意识的使用潜意识的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并且围绕潜意识中压抑的情绪、记忆、个人情结以及心理状态等来组成创作元素的可以称为潜意识绘画。

二、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现状

1979年“星星美展”揭开了了八十年代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序幕,中国绘画艺术引来新的生机,出现了各种不同绘画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这些使中国绘画具备了多元化艺术发展的条件。1985年是各种思潮涌现的一年,使得那个时期的绘画艺术创新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同时激发了多元化艺术格局的出现。这种思潮没有明确含义,但是显示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并且走出了实验性的一步。90年代到现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的密切了。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已经进入全球化的语境,在全球化趋势下,绘画艺术与市场的关联越来越密切。


同时中国绘画在艺术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当下,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大环境下,的确获得了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刺激与快感,但同时也能发现当代绘画艺术存在着种种的矛盾和问题,拿我们中国的绘画艺术跟同时代的国际艺术对比时就会感到:我们中国的绘画艺术语言个性风格仍然不明确,作品从形式到形式做表面功夫的人还是很多,部分人还是处在追求前卫和迎合各种画廊,模仿西方的阶段。但是在模仿过程中又发现中国油画艺术家与艺术类院校长期存在对西方的“集体伪经验”。

数码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传统架上油画的存在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在追求风格独特性,追求风格多元化的同时,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形式,远离其精神价值,那么就会变为玩“图像游戏”。所以对于传统绘画精神本质的追求刻不容缓,我们更需要去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和对外在环境的真实感知,才足以支撑起更多元的形式框架。


总的来说,在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存在语言个性风格仍然不明确,作品从形式到形式流于表面化表的问题,所以需要在寻找精神价值基础上实现绘画形式语言风格的明确化,多元化。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421/781.html

上一篇:当代女大学生发型“新风尚”流行,网友:这是
下一篇:蓄素守中——当代水墨廿品全国巡展在江西昱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