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我终于发现了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父母看

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网友是奔着喷我的目的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错了,不指出怎么能让孩子改正呢。 网友有这种想法不奇怪,因为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比如说看到孩子

看到这个题目,估计很多网友是奔着喷我的目的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错了,不指出怎么能让孩子改正呢。

网友有这种想法不奇怪,因为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比如说看到孩子玩了很长时间的手机,我就忍不住的提醒她,让她不要再看了。

再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时各种开小差,于是我就忍不住的指出来,批评她不认真。

还有孩子做的计划没有按时完成,我也会指出来,批评孩子不按照计划执行。

……

是不是父母们都像我一样地教育孩子呢?

我称这种教育理念为“否定式教育”,很明显,这种教育理念就是指出孩子的缺点不足,然后通过教育纠正孩子,从而让孩子变得优秀。

假如孩子不沉迷手机了,当然更优秀了;

假如孩子写作业时不开小差,也肯定会变得优秀了;

假如孩子计划按时完成,肯定也是变得很优秀了;

……

父母期望通过指出孩子的缺点不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自己的问题。这种“否定式教育”思想从逻辑上来说很正确,缺点改正了当然也就变得优秀了。

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很不理想的“否定式教育”

指出孩子的缺点问题,孩子就改正自己的错误了吗?

指出孩子不要沉迷手机,孩子就不沉迷了吗?并没有;

指出孩子不要写作业时开小差,孩子就不开小差,更加专心了吗?也没有;

指出孩子完成计划的问题,就提高了孩子完成计划的成功率了吗?也没有;

……

简单地说,我们指出孩子缺点不足的“否定式教育”并没有效果。正因为没有效果,所以父母陷入了每天跟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盯着孩子不要玩手机、辅导作业时不要开小差、按时完成计划……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问题纠正了一遍又一遍。父母活得很累,孩子也不轻松。

我们再退一步,即使这种教育方法没有太好的教育效果,但哪怕是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孩子,让孩子变得更加努力,稍微进步一下也行,父母的付出也有所收获。但大概率的事实是,孩子不仅没有进步,反而会退步。

因为父母为了达到纠正孩子问题的效果,会被迫地采取一些比较激烈的控制手段,比如说批评打骂。但是谁喜欢被别人控制呢?谁又喜欢被父母批评打骂呢?于是亲子关系恶化,孩子会变得叛逆,主动地对抗父母。父母越是不让他们这样做,他们反而越是去做。

曾经就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这样跟我说:我本来计划一会就不玩手机去写作业了,但是这时妈妈过来说“不要玩了,赶紧去写作业”,我听了这话反而不想写了,就想继续玩手机,因为如果去做了,就好像她胜利了,被她控制了。

也就是说,在“否定式教育”理念下,不仅不能纠正孩子的问题,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让问题变得越来越糟。

那么“否定式教育”为什么不起作用呢?

很简单,因为父母指出的缺点并不是孩子不想改,只不过孩子受限于自己的本能难以改变。

比如说,孩子想沉迷手机吗?他们也不想,只不过手机确实太吸引人了,不仅是孩子,就是成人自己都不可避免地沉迷。然后父母想通过指出缺点就让孩子改变,父母觉得可能吗?父母有没有沉迷手机的毛病?你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毛病吗?你改了吗?

再比如说孩子写作业时开小差,孩子愿意开小差吗?孩子也不愿意,只不过孩子年龄小,本身生理机能发育不完善,因此无法控制得开小差。这种生理上的问题,父母指出来就能改变?你怎么不期望孩子直接考大学呢?

所以,“否定式教育”只想通过简单的指出然后依靠孩子自身解决问题,本身就不现实,也就注定了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没有效果的。

而且,因为父母认识不到“否定式教育”的不足,认为孩子不改就是孩子主观有问题,于是就会觉得孩子屡教不改,忍不住的对孩子生气发火,施加更严厉的教育。

而孩子呢,他们也认识不到自己生理、心理的局限性,只会看到自己真的像父母说的一样沉迷手机、开小差,好像就是改不了,最终也就真的就破罐子破摔了。

现在你明白我为什么说当代教育的问题就是父母爱指出孩子的缺点不足了吧?这样的教育理念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改正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613/898.html

上一篇:国开教育集团再增新校!菏泽国开中学喜获办学
下一篇:《苏格拉底的审判》当代记者调查两千年前疑案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