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戴蒙
对未来迷茫、缺乏规划与人生目标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对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有着深厚研究,他认为真正没有目标的孩子只是少数,但急功近利的家庭与校园环境,正在逐步消解孩子们的目标感。
针对这一现象,威廉教授认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高度参与到孩子的兴趣发展中来,他也分享了3种方法帮助解决儿童“空心病”。
近日,求职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开播了。在众多求职者中,有两位让外滩君难忘。
一位是贺鑫磊。看到她已经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官便问了她关于职业的看法。
“如果拿到offer会不去公务员?”
“我自己也很纠结。”
“纠结公务员还是律师,这里面你父母的意见占多大比例呢?”
“百分之六十。”
贺鑫磊
另一位是王骁,他在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条理清晰,动机很强。
“对国际法、国际海洋法的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大四的时候遇到南海仲裁,当时法律界许多学者都在讨论这个话题,我就以此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在写论文时更深入探索了这个方向,也更坚定了职业目标。”
“为精进专业做了哪些努力?”
“本科毕业后,就从事学习国际海洋公法,参与国际法的实践。”
“长期规划是什么?”
“把中国在国际的法律实力打造得更强。”
王骁
两名面试者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个对职业规划有些得过且过,另一个则井井有条,最后的面试结果也不言而喻。或许自此,他们的职业道路和人生就将走向不同的图景。
其实,这种“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状态在求职者中并不少见。此前,大学生因为没有人生目标,而导致“空心病”的新闻也引发关注,许多学子学业尚未完成,身体与精神却已是负担累累。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是当今世界研究青少年发展和品格教育最杰出的学者之一。
在多年的研究中,他也注意到了类似的现象:许多年轻人本该确立志向,努力前行,结果却被空虚感长期困在了漂泊的状态,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甚至堕于每天享乐。
究其原因,威廉·戴蒙认为,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人生目标。这个原因说起来简单,但症结往往在青春期就存在了。
没有目标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们自己对此有什么感悟,又有什么希望吗?什么样的目标可以激励这些年轻人?学校和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
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威廉·戴蒙将自己30年实验研究获得的见解都写进了《目标感》一书里。
谁茁壮成长谁又未走上人生正轨
苏格兰史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曾写道:“一个人没有目标,就像是一艘船没有舵。”
威廉·戴蒙曾在教师培训班遇到这样一个学员:他是医生,年仅30岁就已成为美国东南部复杂外科心脏手术顶级专家,找他问诊的人排起了长队,可他却对工作厌恶到早上不想起床。
就连中年人也会受到没有目标的困扰,那么青少年的情况如何呢?威廉·戴蒙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将青少年分为了四类:
疏离者(25%)
空想者(25%)
浅尝辄止者(31%)
目标明确者(20%)
1、疏离者
疏离者的表现往往是没有任何目标,也不会采取积极努力的行动去实现目标。一些人显得很冷漠、不合群,还有些人则沉溺于享乐。
他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我不知道”、“没想过”,他们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想的是“怎么尽可能少受苦,多享乐”。
威廉·戴蒙遇到一位20岁的年轻女孩,她日常生活中的两个主要活动就是交友和减肥。对于学业和就业,她认为只要拿到学位就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但对具体从事什么工作却毫无想法。
这样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真的快乐吗?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没有任何目标和投入的人所体验到的“享乐性质的快乐”是非常短暂的,最终只会带来空虚。
所以,疏离者们在生活、学业以及事业上都无法真正获得快乐与幸福。
2、空想者
空想者比疏离者稍微好一些,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目标。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他们的目标往往只是一个雏形,并不成熟,空想者们也很少为达成目标而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网址: http://www.ddjysjyjxyjzz.cn/zonghexinwen/2021/0816/1006.html
上一篇: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下一篇: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投稿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编辑部|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版面费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